请点击此处给我们留言

东莞市 大岭山镇杨屋第一工业区详锋街97号愉和工业园A栋

18565871528(tel)

18565871528(fax)

当前位置: > 尊龙人生就是赌 >

夯基固本筑牢四梁八柱 小口切入做实精细服务

2024-02-24 20:10字体:
分享到: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持续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系统谋划、小口切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打造“五化三融入一责任体系”,着力构建襄阳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襄阳市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龙头”作用,做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章,规范“三个中心”运行,加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化治理能力,推动街道由“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

  推动街道赋权扩能。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指导各街道坚持“最大限度”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认领赋权事项,科学编制街道职权清单,将点多面广、街道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下放街道,各街道认领赋权事项平均为176项,有效推动了资源下沉和街道放权赋能。

  充实街道人员力量。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鲜明导向,聚焦“明责、赋权、减负、增效”工作目标,市、区(市)两级共向街道调剂行政编制96名、事业编制366名,转隶人员909名。选派21名年轻干部到街道(社区)挂职,明确街道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加强专业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力度。

  完善配套体制机制。建立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机制,规范街道党工委设置,全市28个街道“大工委”职能定位更加明确。建立并完善双向派单、双向考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延伸派驻机构等12个街道运行配套新机制。组织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回头看”,召开现场会,树典型、查问题、强推动,巩固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襄阳市巩固社区“1+8”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作用,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引导各方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社区组织建设。谋划开展“标准型、示范型、红旗型”党支部分类创建,常态化摸排整顿12个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社区统一设置党委,统筹领导辖区各类组织作用发挥,409个社区建立“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吸纳3700余个兼职委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化解小区层面难题5000余件。

  配强社区骨干力量。扎实开展任职培训,开展“襄十随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跨市交流培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创新线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换届履职培训,实现市级优质培训资源“一杆子插到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结合,组织8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推动社区“领头雁”履职能力提升。实施“雁阵计划”,3682名社区“两委”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社区治理工作合力。加强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和人员招聘,实行区(市)统一组织选聘、街道集中管理、社区分配使用,逐步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不少于18人,有效夯实人员力量。

  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持续深化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工作,85名优秀社区书记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点燃干事创业“一腔热情”。推进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直接与工作岗位、任职年限、专业水平、工作实绩挂钩,薪酬基数从3769元/月上调至5179元/月,人均增长37%以上,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获得感。

  襄阳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党建的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为抓手,注重精细化服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健全网格组织体系。探索网格“大支部”机制,巩固疫情防控阶段形成的“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按照3名以上党员、支部应建尽建的原则,网格(小区)党支部覆盖4500余个小区,在2.3万余个楼栋(单元)组建楼栋党小组,确定3.8万余名党员中心户,有效夯实到楼到户的网格(小区)组织体系。

  加强网格力量整合。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3名,各级网格化管理中心专业工作人员约4000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中心力量规范化。整合基层各方力量,由社区党组织成员或社区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小区)党支部书记,推动在职党员下沉到2739个网格,8327名党员进入1557个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4737名社区网格员、712名民警、178名律师、89.8万名志愿者进驻网格,有效夯实了网格(小区)治理根基。

  完善网格运行机制。推行街道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制度,常态化做好巡查走访、信息收集、协调服务等工作。明确网格员处理程序,对网格内排查发现事项,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上报街道社区,难事通过“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调度解决。创新数字网格功能,在数字网格上线名网格员,新增采集和更新各类信息60万

  余条,服务查询40万余次,切实为基层减少信息采集和平台登录负担。统筹社区工作者办公经费,各级财政按照每个网格每年至少3000元标准落实网格运行保障经费,有效提升网格管理效能。

  襄阳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持续拓展基层阵地功能,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资源整合建强服务阵地。紧扣群众需求,深入调研摸底,推广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性“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模式,整合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三供一业”移交用房、驻区单位闲置用房等资源,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共建一批方式,在街头巷尾、居民小区建成“红色驿站”1322个,成为承接228项省、市两级高频服务事项有序下沉的重要阵地。

  功能嵌入推动扩面提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6+X”标准化服务功能,统一设置党群活动、政务服务、综合治理、议事协商、文体康养、为老服务等六项标准功能,探索设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青年创客空间、幼儿托管中心、商事服务等特色服务场所,形成15分钟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整合各类驿站,与民政、人社、工会等不同系统基层服务阵地设施共用、资源共享。在“红色驿站”植入“党性教育、一网通办统管、四点半课堂、为老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小哥加油站”等功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

  信息支撑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探索数字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全市“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信息化平台中有机嵌入智慧党建和智慧社区功能模块,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信息资源,搭建服务党员和群众的智慧化平台,拓展线上服务阵地。推广使用社区数字台账和智能报表系统,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

  襄阳市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引领物业服务管理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做优物业管理服务,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推动“两个覆盖”有质有效。襄阳市坚持“大党建”工作理念,深入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试点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建工作沉到“小区一线”,成立市、县两级物业行业党委13个,按照“一项目一支部”原则成立独立型、联合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222个,累计发展党员12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00余名,选派党建指导员264名,实现了行业党建“两个覆盖”动态清零。

  推进“牵手行动”结对帮扶。创新提出物业牵手帮扶“三有”“五帮”“一服务”工作法,通过“大带小、新带旧、有带无”,从党建指导、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服务技能、社区文化、有偿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明晰帮扶方式和内容,推动98个住宅小区成功结对,推动难题共解、利益共享、共同进步、整体提升,打造行业发展联结共同体。

  深化“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健全“三方联动”议事机制,社区党委穿针引线,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3801个小区搭建了“三方联动”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居民小区“说事室”4613个,有效实现分层议事、协商议事,带动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党建工作情况纳入企业年度信用信息采集范畴,作为评定服务等级和发布行业“红黑榜”的重要依据,同步记入信用档案,为业主选聘物业企业提供参考,倒逼企业重视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形成党建引领好、机制运行好、规范管理好、物业服务好的物业工作新局面。

  襄阳市深化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积极做好“三融入”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中有效发挥多元群体作用。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秉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理念,在两新组织集聚区成立区域性综合党委56个,开辟57个“红色暖新阵地”,用贴心服务凝聚新就业群体,5500多名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在抗疫保供、创文宣传、义务送餐等活动中作出积极贡献。

  村改社区、集中安置社区有效融入。开展“党组织设置攻坚年”行动,加强村改居社区、集中安置社区等薄弱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指导村改社区、集中安置社区做好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工作,鼓励探索建立业主物业自管模式,管理服务人员优先聘用搬迁群众。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因地制宜开展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改居、搬迁群众认同感、归属感。

  党员干部带头融入。改进党员“双报到”工作,成立“双报到”党组织2437个,9.1万余名党员纳入单位党组织、“双报到”党组织“1+1”管理,引导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通过“i襄阳”APP认领服务事项,常态化开展社区治理、抗疫防灾、志愿帮扶等活动,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督促各级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调研走访45.6万余人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9.6万余个。优化“双报到”信息化平台,推行差异化积分管理,设置“1+N”走访、爱心帮扶、金点子等8个功能模块,激发党员报到热情,提升“双报到”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实效。

  襄阳市牢牢牵住责任落实的“牛鼻子”,科学制定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指导书,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落实责任链条,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责明责、履职尽责。

  深谋划明要求。襄阳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情况,系统制定《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五化三融入一责任体系”总体构架,明确9个部分、29项具体措施,33个责任单位领责扛责,确保精准有力抓落实。谋划实施基层党建“强基赋能”工程,探索推进“夯基固本、红色引擎、共同缔造、银发暖心、汉江领潮”五大行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两大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质效。

  抓表率强示范。市委主要领导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践诺,认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书记项目”,制定书记“三个一”口袋书,并作为基层党建述评考重要内容,公示承诺事项,全年党建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一目了然,压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各级党委班子党支部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同志带头到联系点调研指导,推动54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按期超额完成,基层责任有效压实。探索实行基层党建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建立部班子成员(县级干部)1+1结对联系督导机制,5个试点街道(社区)围绕提升街道党工委承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和服务、构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及提升城市党建信息化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领题攻坚、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成效好、经验足、群众认可的党建示范点,为全域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效提供经验和借鉴。

  严考评促落实。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内容,明确18个年度基层党建调度项目,其中涉及“红色驿站”、“红色物业”、揭榜挂帅、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培训情况等8个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任务,持续抓好跟踪调度、考核督办,建立城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年终评估”跟踪机制,适时开展抽查核查,倒逼责任落实。系统调研评估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效,印发年度全市基层党建现场观摩通知,明确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色物业、基层党建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试点推进等涉及城市基层党建观摩项目,形成现场观摩、问题整改、督办问效、考核督促工作闭环。(图片由襄阳市委组织部提供)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持续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系统谋划、小口切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打造“五化三融入一责任体系”,着力构建襄阳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推动街道赋权扩能。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指导各街道坚持“最大限度”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认领赋权事项,科学编制街道职权清单,将点多面广、街道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下放街道,各街道认领赋权事项平均为176项,有效推动了资源下沉和街道放权赋能。

  充实街道人员力量。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鲜明导向,聚焦“明责、赋权、减负、增效”工作目标,市、区(市)两级共向街道调剂行政编制96名、事业编制366名,转隶人员909名。选派21名年轻干部到街道(社区)挂职,明确街道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加强专业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力度。

  完善配套体制机制。建立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机制,规范街道党工委设置,全市28个街道“大工委”职能定位更加明确。建立并完善双向派单、双向考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延伸派驻机构等12个街道运行配套新机制。组织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回头看”,召开现场会,树典型、查问题、强推动,巩固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襄阳市巩固社区“1+8”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作用,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引导各方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社区组织建设。谋划开展“标准型、示范型、红旗型”党支部分类创建,常态化摸排整顿12个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社区统一设置党委,统筹领导辖区各类组织作用发挥,409个社区建立“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吸纳3700余个兼职委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化解小区层面难题5000余件。

  配强社区骨干力量。扎实开展任职培训,开展“襄十随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跨市交流培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创新线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换届履职培训,实现市级优质培训资源“一杆子插到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结合,组织8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推动社区“领头雁”履职能力提升。实施“雁阵计划”,3682名社区“两委”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社区治理工作合力。加强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和人员招聘,实行区(市)统一组织选聘、街道集中管理、社区分配使用,逐步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不少于18人,有效夯实人员力量。

  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持续深化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工作,85名优秀社区书记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点燃干事创业“一腔热情”。推进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直接与工作岗位、任职年限、专业水平、工作实绩挂钩,薪酬基数从3769元/月上调至5179元/月,人均增长37%以上,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获得感。

  襄阳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党建的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为抓手,注重精细化服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健全网格组织体系。探索网格“大支部”机制,巩固疫情防控阶段形成的“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按照3名以上党员、支部应建尽建的原则,网格(小区)党支部覆盖4500余个小区,在2.3万余个楼栋(单元)组建楼栋党小组,确定3.8万余名党员中心户,有效夯实到楼到户的网格(小区)组织体系。

  加强网格力量整合。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3名,各级网格化管理中心专业工作人员约4000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中心力量规范化。整合基层各方力量,由社区党组织成员或社区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小区)党支部书记,推动在职党员下沉到2739个网格,8327名党员进入1557个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4737名社区网格员、712名民警、178名律师、89.8万名志愿者进驻网格,有效夯实了网格(小区)治理根基。

  完善网格运行机制。推行街道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制度,常态化做好巡查走访、信息收集、协调服务等工作。明确网格员处理程序,对网格内排查发现事项,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上报街道社区,难事通过“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调度解决。创新数字网格功能,在数字网格上线名网格员,新增采集和更新各类信息60万

  余条,服务查询40万余次,切实为基层减少信息采集和平台登录负担。统筹社区工作者办公经费,各级财政按照每个网格每年至少3000元标准落实网格运行保障经费,有效提升网格管理效能。

  襄阳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持续拓展基层阵地功能,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资源整合建强服务阵地。紧扣群众需求,深入调研摸底,推广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性“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模式,整合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三供一业”移交用房、驻区单位闲置用房等资源,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共建一批方式,在街头巷尾、居民小区建成“红色驿站”1322个,成为承接228项省、市两级高频服务事项有序下沉的重要阵地。

  功能嵌入推动扩面提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6+X”标准化服务功能,统一设置党群活动、政务服务、综合治理、议事协商、文体康养、为老服务等六项标准功能,探索设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青年创客空间、幼儿托管中心、商事服务等特色服务场所,形成15分钟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整合各类驿站,与民政、人社、工会等不同系统基层服务阵地设施共用、资源共享。在“红色驿站”植入“党性教育、一网通办统管、四点半课堂、为老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小哥加油站”等功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

  信息支撑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探索数字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全市“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信息化平台中有机嵌入智慧党建和智慧社区功能模块,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信息资源,搭建服务党员和群众的智慧化平台,拓展线上服务阵地。推广使用社区数字台账和智能报表系统,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

  襄阳市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引领物业服务管理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做优物业管理服务,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推动“两个覆盖”有质有效。襄阳市坚持“大党建”工作理念,深入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试点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建工作沉到“小区一线”,成立市、县两级物业行业党委13个,按照“一项目一支部”原则成立独立型、联合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222个,累计发展党员12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00余名,选派党建指导员264名,实现了行业党建“两个覆盖”动态清零。

  推进“牵手行动”结对帮扶。创新提出物业牵手帮扶“三有”“五帮”“一服务”工作法,通过“大带小、新带旧、有带无”,从党建指导、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服务技能、社区文化、有偿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明晰帮扶方式和内容,推动98个住宅小区成功结对,推动难题共解、利益共享、共同进步、整体提升,打造行业发展联结共同体。

  深化“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健全“三方联动”议事机制,社区党委穿针引线,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3801个小区搭建了“三方联动”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居民小区“说事室”4613个,有效实现分层议事、协商议事,带动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党建工作情况纳入企业年度信用信息采集范畴,作为评定服务等级和发布行业“红黑榜”的重要依据,同步记入信用档案,为业主选聘物业企业提供参考,倒逼企业重视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形成党建引领好、机制运行好、规范管理好、物业服务好的物业工作新局面。

  襄阳市深化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积极做好“三融入”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中有效发挥多元群体作用。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秉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理念,在两新组织集聚区成立区域性综合党委56个,开辟57个“红色暖新阵地”,用贴心服务凝聚新就业群体,5500多名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在抗疫保供、创文宣传、义务送餐等活动中作出积极贡献。

  村改社区、集中安置社区有效融入。开展“党组织设置攻坚年”行动,加强村改居社区、集中安置社区等薄弱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指导村改社区、集中安置社区做好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工作,鼓励探索建立业主物业自管模式,管理服务人员优先聘用搬迁群众。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因地制宜开展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改居、搬迁群众认同感、归属感。

  党员干部带头融入。改进党员“双报到”工作,成立“双报到”党组织2437个,9.1万余名党员纳入单位党组织、“双报到”党组织“1+1”管理,引导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通过“i襄阳”APP认领服务事项,常态化开展社区治理、抗疫防灾、志愿帮扶等活动,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督促各级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调研走访45.6万余人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9.6万余个。优化“双报到”信息化平台,推行差异化积分管理,设置“1+N”走访、爱心帮扶、金点子等8个功能模块,激发党员报到热情,提升“双报到”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实效。

  襄阳市牢牢牵住责任落实的“牛鼻子”,科学制定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指导书,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落实责任链条,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责明责、履职尽责。

  深谋划明要求。襄阳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情况,系统制定《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五化三融入一责任体系”总体构架,明确9个部分、29项具体措施,33个责任单位领责扛责,确保精准有力抓落实。谋划实施基层党建“强基赋能”工程,探索推进“夯基固本、红色引擎、共同缔造、银发暖心、汉江领潮”五大行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两大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质效。

  抓表率强示范。市委主要领导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践诺,认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书记项目”,制定书记“三个一”口袋书,并作为基层党建述评考重要内容,公示承诺事项,全年党建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一目了然,压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各级党委班子党支部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同志带头到联系点调研指导,推动54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按期超额完成,基层责任有效压实。探索实行基层党建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建立部班子成员(县级干部)1+1结对联系督导机制,5个试点街道(社区)围绕提升街道党工委承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和服务、构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及提升城市党建信息化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领题攻坚、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成效好、经验足、群众认可的党建示范点,为全域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效提供经验和借鉴。

  严考评促落实。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内容,明确18个年度基层党建调度项目,其中涉及“红色驿站”、“红色物业”、揭榜挂帅、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培训情况等8个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任务,持续抓好跟踪调度、考核督办,建立城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年终评估”跟踪机制,适时开展抽查核查,倒逼责任落实。系统调研评估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效,印发年度全市基层党建现场观摩通知,明确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色物业、基层党建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试点推进等涉及城市基层党建观摩项目,形成现场观摩、问题整改、督办问效、考核督促工作闭环。(图片由襄阳市委组织部提供)